“新竹书院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,它为我们提供了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的平台。”“大学生社区学院不仅有导师的导学互动、朋辈的疑难问题解答,也有党团支部、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,让我在思想的碰撞中开阔眼界,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本领。”一提到书院与社区学院,波胆官网的学生们总会“花式表白”。
自2014年以来,浙科大根据自身特点,因地制宜推进“书院+社区学院”双融合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,建成6个书院、1所大学生社区学院,服务全校2万余名学生,把校园“小社区”打造成为助力学生发展的“大舞台”,为他们的成长蓄能增量。
妙用“金角银边” 打造育人阵地
“学百年奋斗党史,传承弘扬延安精神,我辈定当担复兴大任、做时代新人!”前不久,在浙科大小和山校区社区学院的“党员之家”内,传来了学生们铿锵有力的宣誓声。这是学校结合校史校情在社区学院举办的一场主题党日活动。
“社区学院是学校‘党建带团建’‘大思政课’的重要活动场域,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实践平台。”浙科大学生工作部部长杨志祥介绍道,学校在学生公寓区挤出空间,开辟了大学生社区党校,学生在生活区即可参加党校培训。据统计,该校每年有2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社区党校接受培训。
如何实现育人力量与学生社区的有机结合?“首先要有阵地,学生才能有开展、参加活动的场所。”杨志祥告诉记者,安吉新校区在建设之初就对公寓区进行了精心规划,统筹考虑了多功能育人文化空间,但小和山校区已投入使用近20年,公寓区的空间十分紧张,然而根据学校的调查,学生希望在公寓区有学习、交流区域的呼声非常高。于是,学校便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,对西和生活区4幢楼下的破旧自行车库进行改造,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集学习、研讨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——西和书廊。
走进西和书廊,丰富多样的内部装饰让人眼前一亮。偌大的空间内,自习室、书吧、水吧、会客室、服务站等设施一应俱全。对外开放以来,该书廊已经成为社区学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,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座无虚席。
此外,学校还充分挖掘了公寓区内的“金角银边”,把犄角旮旯的空间改造成青年交流空间、红色图书角等微空间,发挥书房、客厅等功能,努力在社区学院营造出“家”的氛围。
推进“一院一品” 构建书院育人
“What's this?”随着提问,黑板上一幅幅浙科大校园的图片不断闪现,学生回答响亮:“playground,playground.”“library,library.”……不久前,浙科大安吉校区翠竹书院的学生,带领安吉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孝源校区学生学习英语单词。
像这样寓教于乐的书院活动场景在浙科大安吉校区还有很多。该校区系统推进“书院制”育人模式改革,着力打造“一院一品”的特色育人模式,采用传统文化与安吉地域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,把现有的6幢学生公寓进行全新升级,形成了新竹书院、劲竹书院、雅竹书院、翠竹书院、秀竹书院、怡竹书院6个书院,让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在书院社区汇聚,形成育人合力。
以“实践文化”为品牌的翠竹书院,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“三点半课堂”进校园青春支教活动。以安吉实小孝源校区为例,翠竹书院专门为该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设计课程,共开设文化、科学、艺术、体育等30门课程,每期活动参与人次近300,总参与人次逾2000。
日前,秀竹书院开展了《波胆官网》讲座。阶梯教室里学生坐得满满当当,甚至教室外也有不少踮起脚尖、趴在窗口认真听讲的学生。这场讲座由湖州学院副研究员、浙江省婚姻家庭咨询师理事文旭平主讲,内容以爱情的规律、困惑、相处等为主。
“书院以‘德育文化’为品牌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,我们观察到学生对情感教育课程的需求,因此开设了相关课程。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新的人生阶段提升婚恋道德等价值观,更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,塑造健康人格。”秀竹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集结“一线导师” 下沉学生社区
作为小和山校区学生公寓区的“一线导师”,浙科大团委书记戈洪伟常到寝室楼“串门”,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。“以前,更多的是学生找我,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大学4年都没有走进过我的办公室。而现在是我找学生,空闲的时候我就在宿舍转悠,看学生都做些什么,有什么困难。”戈洪伟介绍道。
在社区学院,和戈洪伟一样的“一线导师”共有1300余位。“一线导师”来自学校各个领域,他们有的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,有的是辅导员,还有的是一线教师,各自有不同的本领。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,我们推动‘三进’工作,让老师们下沉到学生社区,及时捕捉、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。”杨志祥表示。
自2019年起,浙科大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学业导师制。此后又陆续采取了和山友约、大树下的谈心等举措,有效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,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挚友、学习上的良师、心灵上的益友,打通了育人最后一公里,切实增强了思政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此外,学校还把团委这一与学生有着紧密联系的部门,整个搬进了社区学院,正好在学生宿舍的对面。“这很方便。”该校大三学生马悦说。前不久,她遇到了一道选择难题——将来是留在杭州,还是回家乡宁波。看到每天都会路过团委办公楼,马悦主动向团委的教师请求帮助。
正是因为有“一线导师”下沉到社区学院,与学生“同吃、同住、同生活”。如今,浙科大的学生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就业、心理、学业等问题,都能在社区学院找到答案。目前,浙科大的“一线导师”每年组织开展学业辅导、谈心谈话、安全教育、生涯指导等各类活动130余场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zjjyb.cn/html/2024-12/31/content_60484.htm